演繹推理的解題方法:
一、抓住題干的主旨。解題的時間是有限的,同時有的試題的題干又比較長,這就需要應試者抓住題干的主旨即主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和把握題意,可以為選擇答案留下較為寬裕的時間,同時也可以提高答案的正確率。
二、注意提問方式。每一種提問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答題思路,這里尤其要提醒應試者注意的是:一定要仔細審題,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選錯答案。例如問的是“最能加強”還是“最不能加強”,或者問的是支持題干結論還是反駁題干結論等,一定要看清楚。
三、不“鉆牛角尖”。每道題的題干陳述都是一段短文,應試者要認為題干陳述的內容是正確的,不要持“懷疑”態度,一味鉆“牛角尖”,那就沒法做題了。
四、將該排除的選項都排除掉。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考題,一定要將該排除的三個選項都排除,即便選項的內容是正確的,但與題干陳述無關,也應排除。有些間接找出答案的考題,應將無關的三個選項都排除,剩下的一個方是正確答案。
定義判斷的解題方法:
一、找準關鍵詞。每個定義判斷的短文中,都有1至數個關鍵詞,應試者一定要找準,才能找出正確的選項。
二、仔細審題?磫柕氖强隙ㄐ团袛噙是否定型判斷,不然容易找錯選項,尤忌將否定型的當成肯定型的去選答案。
三、不要懷疑定義的正確性。應試者如果一味“鉆牛角尖”,認為定義是片面的,那就不易找出正確答案了。
技巧:前看主體后看屬,在看目的與方式。一定要用排除法,一定不要都全讀。
類比推理的解題方法
一、認真審題,弄懂詞義與語義。這是選對類比推理答案的前提。
二、緊扣題干的關系找選項。違背這一原則,易找錯答案,尤其是填空類題型。
三、排除干擾選項。如只有一對修飾詞,而沒有被修飾的對象時應將其排除,因為這是一對干擾選項。
事件排序的解題方法:
一、答題時,應試者應使用自己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所積累的一般知識來填補題目中所欠缺的部分,以便使你假想的程序推理更合理。
二、不要“鉆牛角尖”,認為所給出的四個選項沒一個是正確的,應從中找出一個比較合理的。
三、當五個詞或短語集中說明一組事件時,應首先找出排在最前面的那個詞或短語;當五個詞或短語說明兩組事件時,應找出哪組事件在前面,不然,就不易找出正確答案了。
專家支招: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型分析及范例講評
言語理解與表達測驗作為職業能力測驗的一種題型,與語言學的專業測驗要求是不一樣的,最為明顯的是前者側重于考查語言的應用,不考名詞術語,而是考查語言知識的廣度;同時,考查考生對語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對語言的規范運用。在如今的信息環境中,行政人員需要處理大量的公函文案,而公函中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以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因此,言語理解與表達測驗還考查行政人員對語言信息的準確理解、篩選、概括、闡述、評價的能力。
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通用解題方法
無論是中央?嫉钠伍喿x、選詞填空,還是部分地方?嫉钠麻喿x、語句表達,都屬于言語理解與表達的范疇,考查的能力目標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命題者考查所使用的具體方式略有不同。他們之間共有的特性決定了其有一個統一的解題方法:
(1)閱讀要迅速、準確。由于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時間非常緊,無論是哪一種表現形式都要做到看完一遍題干,馬上選出答案,特別是對于片段閱讀、選詞填空、語句表達,爭取一分鐘一道試題,甚至更短時間;對于篇章閱讀先快速瀏覽一遍文章,然后對著原文做試題,因此可把篇章閱讀當做片斷閱讀來做,這樣就會提高效率,從而為做后面的試題留出更多的時間。
(2)找準關鍵句,做言語理解與表達,不論是片段閱讀、篇章閱讀還是相對來說較簡單的選詞填空、語句表達,要在閱讀迅速準確的基礎上快速地把握住'題眼'即關鍵詞或關鍵句,找準了'題眼'即刻做出答案,并且又快又準。如:
例1(2007年中央真題)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方式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不過是諸多個人意愿與個人選擇的綜合表現,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否則,任何政府都不會有動力(或壓力)推行環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但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那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個觀點是( )。
A.政府有責任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
B.完善的環保法規是環保政策成敗的關鍵
C.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應該體現公民的個人意愿
D.每個公民都應當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
方法:這是一道典型的觀點支持型題目,即要求找出作者主要支持的一個觀點。解答此類題目就是要快速閱讀完題干之后,馬上打出此題的'題眼'。即先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通過閱讀題干可知,此題中的'除非……'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即每個公民都應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避免環保政策達不到效果。只要抓住'除非……'這一題眼,馬上即可選出選項D。
例2(2007年北京真題)
在一定條件下,朦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馬上看壯士,月下看美人。'據天文學家稱,即使是滿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當于陽光的五十萬分之一。
長江三峽的神女峰,終年云霧繚繞,其險峻奇詭盡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間'的飄渺意境。這種'飄渺'亦即朦朧。常導致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叫做'浮想聯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實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減半,所得不過一片殘山瘦水古樹怪石而已。
因為美感體驗是非反思的、不自覺的,美感體驗的關鍵是體驗者與其對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趨于盡美。'明察秋毫'則很難獲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現代企業管理學中有一門課叫做'行為科學',它用社會心理學來研究人的行為及產生種種行為的原因,認為:人的欲望(或稱需要)是人行為的發動器,倘欲望完全被行為實現而滿足了,欲望立即消失,產生索然之感,這時候就需要另一種新的欲望來發動新的行為。而'朦朧'總是使人不識廬山真面目,賞美心理永遠不能完全滿足,也就不會興味索然。美感最強烈之點是剛剛觸到迫切欲賞的美物而又沒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間,這一瞬間就產生'臨界點美感',朦朧的美學功能就包括使人總是保持在興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臨界點美感'上。
為滿足人類這一固有的審美心理,作家為文則必須含蓄,狀物抒情也必須蘊藉,即所謂'意貴透徹,語忌直率'。誠然,朦朧不是晦澀,不是讓誰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團漆黑。一言以蔽之:朦朧使美感純化,使美感豐厚,使美感不衰。
下列能作為'朦朧使美感純化'這個觀點的依據的一項是( )。
A.朦朧導致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即'浮想聯翩'
B.朦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趨于盡美
C.朦朧不僅可以使美感豐厚,而且還能使之長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朧)則很難獲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方法:這個試題所給的四個選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不易選出,但如果考生能找出本題的'題眼'即可選出,本段的'題眼'是所給文章的第三段的第一句:'因為美感體驗是非反思的、不自覺的,美感體驗的關鍵是體驗者與其對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趨于盡美'。由此可馬上排除A、C、D三項,故選B。
例3(2007年湖南真題)
領導干部應該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真正( )民情。
A.體察 B.體恤 C.體貼 D.體驗
方法:試題四個選項的意義很接近,但如果考生看到括號后面有一個中心語'民情'馬上能排除B、C、D不用再去找其具體含義,因為只有'體察'才能與'民情'搭配,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