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禮”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們這個飽受儒家文化濡養的國度,君子歷來是崇拜與追求的對象。儒家就認為,君子必須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排在第一位,跟智力、體魄等因素同等重要!墩撜Z》里記載,有人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君子呢?孔子回答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想要成為君子,先得學《詩經》,讓自己有文化起來;想要變得成熟,那就得學習禮了。
孔子自己就是這么教孩子的。有一天,他的兒子孔鯉走過院子,站在一旁的孔子叫住了他,問:最近學《禮》了嗎?孔鯉說,沒有?鬃泳驼f:“不學《禮》,無以立。”你不學習禮的話,搞不好連人都不會做了——在孔子看來,《禮記》就是最好的禮儀教材。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比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總之,在老祖宗看來,禮儀跟一個人的才華、品德一樣重要。
一個人如果不懂禮,就會出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恭而無禮則勞”,你對人恭敬,但是因為不懂禮儀,別人感受不到,白恭敬了。“慎而無禮則葸”,做事謹慎,但因為不懂禮儀,就會讓人覺得你不是謹慎,而是畏畏縮縮。“勇而無禮則亂”,勇敢而不懂禮儀,就會闖禍。“直而無禮則絞”,性格直率但不懂得禮,就會變得刻薄。所以說,一個人不是光在心里變得有禮貌就夠了的,還要學習禮儀。
禮儀不是繁文縟節,不是阿諛奉承。禮儀不只是對人有禮貌,當然,也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深。禮儀是我們工作、生活中經常需要用到的一些交往技巧。禮貌是叫你要對人好,禮儀則是教你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好。只有借助一定的規范和技巧,你的禮貌才能得體地表現出來,為他人所接受。
看到這里,可能有些讀者會問:我現在還只是一名小職員,又沒那么多應酬,用得著嗎?我們單位的人都挺隨和的,好像沒那么多講究,平時注意點就行了,應該不用刻意去學了吧?更有甚者干脆懷疑禮儀學習的重要性:做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你再有禮貌又有什么用?
在這里,我先給大家講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小事。
在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年夏天,我要做個社會實踐,計劃從閩北出發,沿閩江而下,再一路向南,到福建省七個地級市做有關程朱理學(也叫“閩學”、“朱子學”)的綜合調查。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開具了數量足夠多的學校證明,籌措經費,事先跟沿途的各文化機關、高等院校打好招呼……準備工作做得很細致,但是一路走下來,我發現并不順利。
途經南平建陽市的時候,我去找在那邊做生意的叔叔,在他那兒住了幾天。朱熹生在三明,長在武夷山,卻長期寓居建陽,死后葬在建陽市黃坑大林谷,至今留有考亭書院、朱熹墓等重要遺跡。此外,蔡元定、蔡沈、熊禾、游九言等理學名家也是建陽人。至今,建陽市最重要的公路還叫朱熹大道。所以考察福建理學,建陽是極重要的一站。
這一天,我又要出門,叔叔忽然叫住了我:“你帶煙了嗎?”
我很是奇怪:我又不抽煙,帶煙干嘛?
叔叔說:“這就是你不對了。你不抽煙,不等于別人不抽煙!你可以禁自己,但絕對不能禁別人。出門在外,這點禮貌還是要有的!你一個大學生,做這些調查對別人又沒什么好處,別人為什么要配合你?”
最后,叔叔塞給我兩包煙,讓我見著人之后,先給別人遞煙。他還特別交待了一句,不要見著女的就不遞,因為有些女的也抽煙。
說實在的,我一下子還不大習慣,平時我可是個“好孩子”啊,不抽煙不喝酒的,一下子給別人遞煙,還真的不大習慣。還記得當時我笨拙地抽出第一根煙的時候,對方就笑了:“你平時不怎么抽煙吧?”
盡管有些不習慣,但我發現后面的事情果然好辦多了。之前,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主動自我介紹,說我叫什么名字,來自哪個大學,到這兒來干什么的,可對方還不見得會搭理我。許多人往往是盤問來盤問去的,最后甩下一句“這事不歸我們管”,把你噎個半死!
后來,我無論走到哪兒,都先給別人敬煙,不管對方抽不抽——你不敬煙,又怎么知道對方不抽煙呢?一般來說,你到一個陌生的單位找人辦事,彼此不熟悉,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僵局,拉近彼此的距離。
怎么拉近?說好話?太假了。送東西的話,成本又太高了。恰恰是這幾毛錢一根的香煙,能夠迅速地打破僵局。因為他不管抽還是不抽,都能一下子感覺到你在尊重他,把他放在了眼里。那他原有的戒備心理,或者說潛在的敵意,都會消失大半。
就這樣,我的社會實踐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一根煙,許多原本可能磨嘰半天的人開始為我大開綠燈。我算了一下賬,發現前后只花了幾包煙的錢,卻在無形中節省了大量的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閩中調查宋朝刻本一事。那天,博物館本來是不上班的,但是由于我事先跟當地的文體局打好了招呼,幾根煙的工夫下來,我已經跟他們的領導相處得很融洽。得知博物館當天不上班之后,他馬上給博物館的館長打了個電話,讓人過去開門讓我參觀。結果,博物館方面聽說我是文體局那邊介紹過來的,表現得特別熱情,主動講解了起來。最后,他還從珍藏室里拿出了一些特殊藏品讓我欣賞、拍照。要知道,這些東西在平時可都是看不到的。
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這個社會并不會因為你是“好孩子”而對你更加寬容,你所謂的“純潔”在社會人士看來,恰恰可能是“不懂事”、“不懂禮貌”的表現。在社會上,你要對一個人表示敬意,就得按照社會的規矩辦事,否則你就會摔跟頭、吃苦頭。
在這些規矩里,有好些是教科書不會教的,媒體也不會光明正大地討論,比如說抽煙這種“有害健康”的行為,盡管很多人天天在做。當然,它們也不是潛規則,很多時候它就像給先人燒紙錢一樣,你很難說它好壞,是迷信活動還是文化習俗。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實際生活中,它們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管用。在工作中,了解并掌握這些實用的禮儀技巧,能讓你成長得更快,成為一個既懂禮貌又能辦成事的好員工。
可以說,一個人只有禮儀上真正成熟起來,才能算是成年了,否則還是小孩子。你沒看到,那些20出頭但還在向父母要錢的成年人大多喜歡自稱“男生”“女生”嗎?這不僅僅是標榜年輕或喜歡裝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道心智成熟與否的分水嶺。很多人覺得自己剛參加工作,還年輕,所以拒絕學習職場禮儀,結果鬧了許多笑話卻不自知,甚至無形中得罪了人,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
如果你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如果你已經參加工作,那么請檢查一下自己,看自己在禮儀方面是不是已經“成年”了。如果沒有,請繼續學習!
本節要點:
禮貌是叫你要對人好,禮儀則是教你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好。
到一個陌生的單位去辦事的時候,最好帶上一包煙,煙是打破僵局的好幫手。
你可以為了健康不抽煙,但你不能禁止別人抽煙,更不能不給人敬煙。
有許多禮儀是我們的教科書不會講的,但是你最好知道,因為它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