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儀方面,如果只是注意技術層面的問題,那我們已經學得比較好了,或者說,你稍加注意,就能做得像模像樣。像以前,國人沒怎么聽過音樂會,結果剛開始看的時候喜歡中途鼓掌,鬧了些國際笑話,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基本沒有了。
其實,這就像鄉下人進城會鬧笑話一樣,不是他傻、他笨,而是他不了解。你拿這個開人家玩笑,那別人也可以拿類似的事情取笑你。你嘲笑農民,那在許多歐美國家看來,你還是一個農民呢——一個發展中國家的IT民工、金融民工而已!
所以學習禮儀,不要拘泥于一招一式的了解與模仿,關鍵是要掌握禮儀的本質——尊重。
所謂的“禮儀之邦”
“禮儀”“禮儀”,這是兩個字,雖然大家說的時候也會簡化成“禮”,但在學習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到了“儀”這一部分。“儀”是形式,怎么穿戴,怎么吃飯,怎么走路,很直觀,容易學,但是“禮”就不一樣了。“禮”是本質,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是要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人。但是我們在傳承禮儀的時候往往本末倒置了,只講儀,不講禮,甚至不惜犧牲禮儀的精神,只為了裝裝樣子、裝點門面。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我們是禮儀之邦”。但是你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還有多少禮儀呢?幾乎沒有了。過去,中國人見面后有磕頭、打拱的,有作揖、抱拳的,但是現在呢?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你就會發現,我們的禮儀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種了,那就是握手,而握手這種方式還不是我們自古就有的,是西方的。
而且握手這種禮儀還是在很多非常正式的場合下才會用到,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連手都不握的。大部分中國人熟識以后,見了面通常是叫一聲,就算是打過招呼了。你想,人和人之間,見了面都最基本的儀式都沒有了,也談不上有多尊重,還有什么資格叫“禮儀之邦”呢?
我們在什么時候最喜歡提“禮儀之邦”這個詞?不是在反思國民素質的時候,而是有外國人來了的時候。最明顯的就是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時候,當時北京很多地方打出了諸如“建文明城市,辦人文奧運”、“迎奧運,講文明,做有素質的北京人”一類的標語。這給人感覺的就是:因為要辦奧運會了,所以我們得文明一點了。潛臺詞就是,要是不辦奧運會,我們就可以不文明、不禮貌了,沒有素質也沒有關系。
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我們的電視、報刊就是這么宣傳的。像北京的一些報紙那一期間開辟了迎奧運專欄,專門教你要怎么做個有素質、懂文明的好市民。有篇報道給我的印象特別深,說的是許多社區為了迎接奧運會,組織了一大幫老頭、老太太在社區附近糾察不文明行為。夏天到了,有個男的在小區里光著膀子乘涼,一個老太太看見了,上去就是一頓海批,大意是,奧運會就要開始了,到時候會有很多外國人來,你這樣做很丟中國人臉的,知道嗎?
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我們所謂的禮儀其實就是面子。我們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做一個文明人,而是怕丟臉,外國人要來了,我們裝出一副文明人的樣子給他們看。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時也是如此,之前就有媒體報道說,上海人如何如何無禮,有些人竟然還穿著睡衣出來散步。于是,上海方面趕緊出臺個文件,說“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要求市民別再穿睡衣睡褲出門了。
是啊,世博就要開始了,我們要講文明了,因為外國人要來了。那外國人走后呢?只剩下中國人自己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無所謂了?是不是這時候隨地吐痰都沒人管了?
功利教育下的產物:禮儀=面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不是說大家天生如此,國人素質低下,而是我們的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的。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功利的禮儀教育。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出去時要注意,對人要有禮貌,別給爸媽丟臉!”上學時,老師會交待說:“你這是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到那兒之后客氣一些,禮貌一些,別給學校丟人!”工作后,領導也會說:“出去見客戶時,你代表的是單位的形象……”總之,不是代表這個代表那個的,就是為了給自己掙面子。我們接受的不是禮儀教育,而是面子教育!
如此功利的教育嚴重違背了禮儀的自律原則,結果是,大多數人在禮儀方面缺乏自律精神。比如說,現在紅燈亮了,附近沒有交警,也沒有攝像頭,那我就闖吧!忽然想吐口痰,一看,附近沒有人,那我就吐在地上了。現在離開客戶公司了,也沒有同事在場,我就把皮鞋拖了,把腳放在椅子上,放松一下……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有人在的時候一套,沒人在的時候便是另一套。好些女性也是這樣,出去時打扮得光鮮靚麗的,說起話來輕聲細語,走起路來優雅娉婷,可是一回到公寓,剛進門,就把鞋子蹬了,把皮包甩出去老遠,大叫一聲:“累死老娘了!”
為什么?回到家了,沒有外人了,我不用再裝下去了!
如此教育的后果就是,中國人并不認可禮儀,只是覺得這是一場秀,一種謀取面子的工具,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要做個文明人。結果,現在不文明的現象才會那么多,比如說公共場所特別臟,很多人乘車、買票時幾乎不排隊,出門時人模人樣,回家后狗模狗樣……
此外,我們的道德教育也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比如說謙虛,為什么要謙虛?小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謙虛使人進步,你只有謙虛了,才會進步,才能讓你得到更多。而很少有老師或家長會告訴孩子:不管你進不進步,都得謙虛。
為了這個問題,我還曾跟武漢一所名牌大學的碩士生辯論過。當時,這所學校一名法學碩士報考本校的博士,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都很高,毫無懸念地考上了。于是,他上網跟大家分享他的考博心得。其中,他特別說明了一點:你的觀點再新穎,知識再豐富,但你是在面試,哪怕反對你的教授再迂腐,你在心里怎么瞧不起他,回答的時候都一定要低調、謙虛,這樣才能增加你的印象分。
看完他的文章后,我覺得很別扭,因為這里的“謙虛”已經完全變質了,不再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有所不足,需要進一步學習,而是用來套取某種利益的一種工具、一套權術。為了面試的分數,哪怕你平時再狂,不好意思,這時候也要忍耐,裝出一副謙虛的樣子來!如果那天的主考官剛好是喜歡個性張揚的人呢?是不是被你打聽到了之后,你就打算變得不謙虛了?投其所好,裝得狂一點?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只能說中國人太市儈,我們的教育太可怕了!
像這樣的錯誤教育還有很多,功利教育的直接后果是,當人們按照老師、家長教的那樣去做了,卻沒有得到他們預想所說的那些好處時,他們就會懷疑開始這些道德規范了。比如說,我們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因為只有你今天幫助了別人,別人明天才會幫助你。好了,問題就此出現了:我經常幫助別人,可是有一天有我難的時候,我發現旁邊都是冷漠的目光,你說我的心會不會冷下來?會不會開始相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你想想,現在還有多少人敢助人為樂?街上有個老太太摔倒了,讓你去扶,你敢去嗎?
其實,正確的道德教育應該是跟禮儀一樣,讓人意識到,這些美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是我們同禽獸的主要區別。你做了,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必須這么做,不做就會良心不安,而不是想著今天能得到什么,明天能得到什么。
要不然,我們這個社會充斥的就是一幫利欲熏心的家伙,人與人之間也缺少尊重與關愛,搞不好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中國號稱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是個文化大國,可是人與人之間充滿警惕性。要出門了,爸媽會交待說:出門在外小心點,別跟陌生人說話,陌生人的煙不要吸,火車上別人給的水不要喝……想想看,你是在一個禮儀之邦旅行,你是在跟同胞們打交道,怎么又把他們全當成潛在的壞人了呢?如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壞人,那你告訴我說這是一個“禮儀之邦”,那不是很可笑嗎?
當然,國人也會有善良、誠懇的一面,比如說老外爬山時迷路了,地方上的公安局傾巢而出,至于本國的老百姓是不是已經失蹤好幾天了,可能就沒人管了。可是,一個國家如果連本國的公民都不尊重,都不重視,你說,它還能算是“泱泱大國”嗎?
學會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名公民,與人交往時都必須牢記一點:尊重。
如何尊重?說大一點,就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很多人學習禮儀時重儀不重禮,在形式上做得像模像樣,但是內心根本沒有什么敬意。有的人面對領導的時候,表面上表現得很尊重對方,但是心里面非常不屑,甚至還有一大堆牢騷:“不就是有背景嘛!不然也當不上領導;不過是仗著裙帶關系坐上領導位子的蠢材……”這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
有些所謂的禮儀專家有時候也難以免俗,他們寫的有些章節我甚至是當成笑話書來看的。比如說有個禮儀專家在他的書中提到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和他太太要去看一場很重要的演出。但是很不巧,家里突然來了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對他說,自己沒有什么事,只是過來找他聊聊天。
聊了好一會兒,這位禮儀專家感覺這樣下去看演出可能會遲到了,看了一下手表,心里很著急,巴不得別人趕緊走。那個客人就問他說:你是不是有事情。這個禮儀專家說,自己沒有什么事情。
于是,兩個人又聊了20多分鐘。結果他太太呢,有點著急了,在屋子里走來走去,還不停地看表。這個時候,那個客人又問,到底有沒有事?這個禮儀專家還是堅持說自己沒有什么事情,繼續聊!但這個時候,這個客人也發覺有些不對勁了,于是起身告辭。
這個禮儀專家等客人一走,就開始數落這個人的不是:不識相、不懂禮貌、不懂規矩……
看到這里,我就覺得很可笑:別人三番五次地問過他到底有沒有事情,他自己表里不一,不肯明說,才給別人和自己造成了這些不必要的煩惱。倒是那個客人,見微知著,能夠根據這一家子不是不時看表就是煩躁地走來走去的情形,判斷出對方可能真的有事,不便久留。
我們學習禮儀,需要的就是這種“敏感”,說話、做事時多考慮對方的難處。就像給人遞一把剪刀一樣,你會怎么遞過去?考慮周到的人都會把那個帶刃的地方朝向自己或者他處,把帶柄的部位留給對方。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相對絕大多數都難理解并做到,但是職場中類似的錯誤現象難道還少嗎?比如說很多人發郵件投簡歷、投稿件時,就會經常不為對方考慮。投個稿件,郵件的標題就寫“稿件”兩個字;發個簡歷,郵件的標題就寫“簡歷”或者“求職信”這幾個字。
他完全沒有考慮到,一個編輯或是一個HR,他一天會收到多少份稿件或簡歷。弄這么一個標題,萬一這個編輯或者HR覺得稿件或者簡歷還不錯,可是一時找到文件,想到郵箱里再找來看看時,他就只能一封封地檢查了。不過,真有這種耐性的編輯或HR還真不多,你要是沒處理好這種細節,就會在無形中錯失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還有一些人在發傳真的時候,沒有完全考慮到對方的難處:對方要是一直守在傳真機旁邊也就罷了,如果沒有呢?那你給他發傳真的時候,有沒有在傳真文件上寫明這個文件是給誰的呢?你要是寫了的話,那么不管是誰接到,他都會知道把這個文件給收件人。否則,你只有打電話告訴對方:“我給你傳真傳過去了,你記得去拿。”可萬一他剛好要出門呢?萬一他今天不在單位呢?那個文件就幾乎等于沒人接收了,一不小心還會搞丟了。
事實上,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尊重人的人,在傳真文件的時候通常會標注本文件共有多少頁。這樣,就算對方的傳真機中途沒紙,也能及時補紙打印,而不至于過了兩三天,對方才發現出了紕漏。
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的工作習慣,但往深了說,這也還是一個禮儀的習慣。
還有一些人,給自己的客戶、領導發短信的時候不署名。其實發送之前,你如果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一下,就不會這么做了。比如說你要給你一個大學老師發短信。雖然你很尊重他、很佩服他,但是他教過的學生那么多,可能還記得你嗎?你要考慮他帶過多少學生啊!這一期間,他的手機可能也換過,不是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給他發個短信,他看到的極有可能就是一個陌生號碼,然后暗想:有條祝賀的短信,寫得不錯,可到底是誰發的?
如果你以前干過這樣的“好事”,不妨先“檢討”一下自己,看辦事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對方的難處,有沒有不夠負責任的地方。否則,你所學的禮儀就只有“儀”沒有“禮”了,對方感受不到你的尊重,你自己也會變得特別累,覺得每天像是在演戲。
《大學》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學習禮儀,正心誠意可謂第一課:最難的一課,卻也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一課。
本節要點:
學習禮儀,不要拘泥于一招一式的了解與模仿,關鍵是要掌握禮儀的本質——尊重。
“儀”是形式,怎么穿戴,怎么吃飯,怎么走路,很直觀,很好學。“禮”是本質,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是要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人。
正確的道德教育應該是跟禮儀一樣,讓人意識到,這些美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而不是想著做了之后我能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