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版免费中文字幕_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6www_把女人弄爽特黄a大片片_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海南信息港
網站首頁 >> 校園頻道 >> 文章內容

高考志愿:別只看興趣測驗,它幫不了你那么多

[日期:2016-12-09]   來源:海口招聘網  作者:海口招聘網   閱讀:52[字體: ]

高考結束,報志愿就成為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早些時代,大人們的觀點是,學校的排名最重要,專業則是頂不重要的東西,能上211、985,哪怕調劑到最不喜歡的專業去,也是一件幸事。不過最近十年,人們的觀念有了較大的變化,選專業也變成和學校同等重要的事情。好像只要選好了專業,就可以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那么人們靠什么選專業呢,一方面是看專業前景和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選專業的熱門也催生了一個新的產業:心理測驗,只要你花一兩小時的時間完成一整套測驗,再交上千八百塊錢的費用,你就可以得到一份關于你適合學什么專業的詳細報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些心理測驗大多數是興趣測驗,由此帶來的疑問就是,興趣到底是什么?它對我們有什么用?以及怎么看待興趣測驗的結果。

其實靠興趣來選專業或者職業領域,并不是最近才興起的事情。我國古代的江南大戶人家都有一項傳統的習俗,叫做抓周,小孩子周歲的時候,在身旁擺上詩書筆墨、各種器具,讓孩子自己選擇,看孩子抓中了什么器物,就表明了他的志趣、前途。當然,按照現在的觀點來看,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至少可以說,興趣有絕大部分是我們社會化過程中的產物(剩下的一小部分可能是天賦和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周歲的小孩子缺乏和外部環境的互動,也不可能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現在市面上所流行的興趣測驗,都是西方心理學界的舶來品,應用心理學對于興趣測驗的關注,起源于上個世紀上半葉,尤其是二次大戰時軍人的選拔工作,興盛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巔峰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大多數興趣測驗仍然在沿用的霍蘭德類型理論。美國早期的應用心理學先驅賓厄姆曾經斷言“對于興趣的診斷技術的發展,是應用心理學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為什么要靠興趣測驗來選專業?

興趣是什么?按照心理學家的定義,“興趣是一種對于活動、活動發生的環境或者活動結果的類特質偏好,它會激發目標導向行為,并且使個體聚焦于特定的環境。”聽起來很拗口,往簡單了說,興趣就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問及的一個問題“你長大以后想要做什么?”

所以興趣為什么能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呢?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可以證實,當我們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做的更好,內心也更容易滿足。多嘴一句,這些研究真的不是在騙經費,雖然好像不用研究好像我們也知道。

真正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的人,是美國的應用心理學家約翰.霍蘭德。霍蘭德的依據是職業刻板印象,現在提到刻板印象,好像是一個負面的詞,因為它往往和偏見、歧視、地圖炮聯系在一起。但其實,職業刻板印象可以簡單的理解成是某一類職業的一個標簽,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事某一類職業的人總有某些對于共同的活動的偏好,他依據這些活動偏好,將人分成了六種興趣類型:實際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常規型(C)。為了準確的對個體進行描述,使用個體前三種主導的興趣類型按照次序排列,形成個體的興趣代碼,例如SAI、REC等等。同時,對于已知的每一種職業,也都有其對應的霍蘭德代碼,這是一項比較浩大的工程,目前比較權威的職業代碼詞典,一部是霍蘭德本人編制的,另一個是在美國勞工部牽頭負責開發的美國職業信息系統(O*Net)中的,第二個在編纂過程中借鑒了大多數在第一個中可以對應到的職業。

霍蘭德的理論是具有開創意義的,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標簽化的過程就是提取主要信息的過程,其中必然伴隨著信息的衰減,因此它只能給你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作為參考,而并不能幫你做出決策,如果你不幸測出來是RIC這樣的比較大眾臉的代碼,它最多能幫你確定你的大致興趣方向是在工科,至于到底是選擇食品工程、電氣工程還是地質工程,它能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心理學的理論永遠不可能做到無懈可擊:為什么這個領域的大多數人和我喜歡做的事情一樣,我就一定會對它有興趣?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從概率上這樣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針對個體的解釋上,總會存在問題,測驗只是一個工具,它無法告訴你,你究竟是那99%還是1%,所以測驗結果只能說是僅供參考,它并不能替你做出準確的選擇。最要命的是,它是美國的,你要知道美國的職業環境和中國是不一樣的,你也要知道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心理文化因素是不一樣的,你還要知道的是,市面上流行的多數版本都是沒有經過本土化修訂的。

一個典型的霍蘭德測驗通常是這樣的:每種類型下有10到20種典型活動,比如修自行車就是R型活動、看哲學書就是I型活動,針對每種活動,會問你喜不喜歡,或者擅不擅長,喜歡或擅長就是1,不喜歡/不擅長就是0,最后算一下六種類型的總分,排一下序,你的代碼就這樣算出來了。你不能指望一個生活在美國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頭知道21世紀的中國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動,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有一項R型活動好像是“擅長使用電鉆床、磨床和縫紉機”,我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是因為自從我外婆去世以后,我們家就沒有擅長使用縫紉機的人了。良心的商家在賣測驗的時候會去掉這些沒什么用的題目,如果你在做測試的時候遇到這種題目,我覺得也沒必要繼續做下去了。( 高考專業選擇測試(壹心理版) ——良心出品,沒有電鉆床、磨床和縫紉機:P )

興趣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

上面說了那么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總體來說,興趣測試是有理論依據,有可行方法的,所以你如果愿意相信它,又不在乎那幾百塊錢,多一個了解自己的途徑也無妨。只是不要太死板的看待測試結果就好。

更大的問題在于,大多數人不知道興趣測驗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我相信至少存在一部分這樣的情況,孩子高考完,對家長說:“你們讓我做的我已經做完了,接下來選什么看你們的吧”,然后孩子當上了甩手掌柜,出去吃喝玩樂,家長在家使勁的翻閱各種報志愿的材料,給孩子找來測試做,像選股票一樣幫孩子選專業。

對于這種情況,就沒必要做興趣測試了,做了也沒什么用,因為孩子可能壓根就沒有興趣,壓根就沒有興趣,壓根就沒有興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興趣測驗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可能心里有一些想法,但是我自己也說不清楚,不了解自己,做個測驗有助于梳理思路,來看一看到底哪個領域才是我最感興趣的。如果說,我是真的沒想法、沒興趣,那做興趣測驗和讓小孩抓周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有的人可能就會奇怪了,正常人誰能沒有幾個興趣啊。很不幸的是,我們正在批量生產著沒有興趣的人。前面簡單提到過,興趣絕大部分是社會化的產物,為什么這樣?因為“我想要做什么”本身就代表了“我”作為一個存在主體,和這個世界的互動關系。興趣是有對象的,興趣的對象是活動,搞不清自己興趣的人,其實就是“找不到對象”,找不到對象的原因是沒有做過活動。興趣不是孫悟空,不會從石頭里面蹦出來,如果我和這個世界沒有過互動,那自然就不會形成興趣。不重視興趣的培養,而指望靠測試把興趣給“測”出來,走向人生巔峰,簡直是胡鬧。所以那些在幫孩子挑志愿的家長,以前為了能讓孩子專心讀書,肯定也做過不少類似的事,正是他們的這些努力,切斷了孩子和世界的聯系,讓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興趣的人。興趣是內在驅動的,連自己未來要學習什么都沒有熱情進行選擇的人,怎么能指望他有熱情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呢?

其實小孩子都是有好奇心和自主性的,只要悉心培養,因材施教,總會形成興趣,可惜“聽話”兩字就像一盆冷水,把這些興趣的萌芽都澆滅了。

前面話說的重,好像是“腐朽的教育制度摧殘了孩子的一生”這樣的陳詞濫調。值得慶幸的是,興趣的缺失其實沒有那么嚴重的后果,放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里面,和興趣最接近的也就是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少了它,吃喝拉撒照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接下來要談的就是,沒興趣該怎么辦?

面向過去的經驗和面向未來的選擇

之所以說做興趣測試沒有什么必要,是因為經過十二年的教育,我們的學生大概處在兩個極端狀態,要么特別明確的知道我想要做什么的,風吹不動雨打不動,測出來的還沒我心里清楚;要么就是壓根不知道我想要做什么的,測了也白測。中間狀態的人基本都被老師和家長輪番扼殺掉了。當然,大城市和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情況會好很多。

那么對于這些“沒什么興趣的人”,該怎么辦呢?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沒有興趣不等于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別人家的孩子,小A可能爸爸媽媽都在醫院工作,從小耳濡目染,以父母為榜樣,立下了“救死扶傷”的志向,毫不猶豫的報考了醫學。小B可能在初中時迷上了郭敬明的45度憂傷,上課偷偷的在手機上看小說從沒被老師發現,還練得一手辭藻華麗的好文筆,每次作文被當作范文,毫不猶豫的報考了文學院。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那要恭喜他們,有自己熱愛的事情不是一件壞事。但這并不是說,沒有熱愛的事情就有災難性的后果。既然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那自然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其次,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培養自主性。爸媽的選擇,你可能說放棄就放棄了,但是自己吹下的牛逼,不管未來再苦再累再辛酸,你也會努力的把它圓上。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學心理學的,在我眼里,他們每個人都特別牛逼,都有著獨立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態度,大多數都無比的熱愛心理學。為什么呢?因為很少有父母主動讓自己的孩子去學心理學,興趣是內在驅動力,自己選擇的,才有可能愛上。很多人在選擇心理學的時候可能只是空聞過弗洛伊德的大名,壓根不知道這個大爺的臆想和現代心理學的內容已經隔了十萬八千里,但是他們還是會產生興趣,因為有自主性,遇到好的環境,就會開花,結果。

再次,多嘗試,多體驗,上大學就是為了見世面的,多和這個世界互動,就更容易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結合點。目前在職業生涯領域,比較主流的理論都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班杜拉認為成功的經驗有助于形成自我效能感和積極的結果期待,而這二者才是興趣產生的關鍵。簡單來說,你要先去做點什么,然后你慢慢覺得自己有點牛逼了,你就越來越喜歡做,最后你就真的變得牛逼哄哄了。

最后,把握機會,善用機緣。興趣來源于過去的經驗,所以它總是面向過去的。所以現在已經有一些心理學家跳出來說,我們不能靠這些過去的事情來決定你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只要你還相信這個世界是在不斷發展的,并且發展速度是越來越快的,你就應該做出一個面向未來的選擇,選擇一個能不斷迸發出可能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牛逼的人,遇到一些牛逼的事。你可能看不到未來確切的樣子,但是你要相信,隨時都可能有改變你人生的事情發生。雖然這些后現代的理論讓人覺得神神叨叨,但是我們也都清楚的看到目前正在發生的改變。當環境變得不可預測的時候,個體本身的價值——不僅是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力、人格、價值觀就會得到凸顯。

相關評論

求職招聘首選
            海口人才網www.haijob.com

特別說明:本站所有資源轉載自互聯網,我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系5403207@qq.com,我們將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