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關注大學生就業騙局,6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大學生在求職時上當受騙。在各種大學生就業騙局中,最常見的形式是披上電子商務、金融投資、微商外衣的借殼傳銷行為(61.0%)和“包就業”“包分配”陷阱(60.2%)。
又到一年畢業季。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找工作成了頭等大事。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許多求職路上的大學生會掉入精心策劃的求職陷阱中,從而蒙受損失。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關注大學生就業騙局,6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大學生在求職時上當受騙。在各種大學生就業騙局中,最常見的形式是披上電子商務、金融投資、微商外衣的借殼傳銷行為(61.0%)和“包就業”“包分配”陷阱(60.2%)。其他還有:虛假招聘信息(56.8%),非法中介陷阱(56.1%),索要培訓費、體檢費騙局(50.7%),外地上崗薪水高騙局(25.5%)等。
畢業于北京某211大學的張凱(化名)讀大四時曾被騙入傳銷組織,不但損失了學費,還為此耽誤了課程,延遲畢業一年。“當時有老鄉說自己進了一家大公司,員工里有博士和辭職的公務員,讓我也去,還把待遇和發展前景說得天花亂墜。我正為找工作發愁,上了這么多年學,特別想畢業以后有出息,報答父母,就相信了他。”張凱回憶說。當年6月,他以回家照看生病的父親為由,向學校申請休學一年,拿著8000元學費,瞞著父母跟老鄉到了湖南株洲。而之后在外漂泊的8個多月,對他來說就像一場噩夢。
“到了所謂的‘公司’以后,我交了5000元費用,和其他員工被安排在幾間出租屋里接受培訓,跟老員工一起跑客戶。公司有專人監督員工工作,以防有人逃走,伙食也很差。那個老鄉說自己家里有困難,向我借了2000元以后就失蹤了。”張凱說,幾天以后他反應過來,這根本不是什么正規公司,而是一個傳銷組織。之后一次外出談業務,他找準機會偷偷逃到了火車站,買了到蘇州的火車票,打算去投奔離自己最近的同學。
到達蘇州以后,張凱又不好意思讓同學知道自己的經歷,到了一家飯店打工,打算把學費賺回來以后回家過年。但是兩個月以后,即將放寒假,張凱耐不住家人催促,只能帶著手頭的幾百元回了家。“直到新學年開學,要交學費,我才告訴父母這件事。面對他們傷心又失望的臉,我感覺特別愧疚”。
就讀于天津某高校的鄭林(化名)身邊也曾有同學被騙入傳銷組織。“我的大學室友被她的同學以兼職為名騙進了傳銷組織。那個同學通過網上聯絡到她,說他那邊兼職工資很高,她告知父母后就去了,接著就失去了聯系。她的父母又是報警,又是求助媒體,甚至叫上親戚前往她同學的城市去找她,我們作為同學也幫忙轉發尋人消息,大家找了將近一周才把她找回來”。
哪些原因導致大學生求職屢屢上當受騙?調查顯示,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防范意識差(70.5%)被受訪者視為最普遍原因。其他原因還有:大學生求職心切而盲目選擇工作(69.0%),大學生對勞動合同法不熟悉、法律維權意識缺失(62.1%),學校缺乏對學生求職的相關指導(44.5%),相關執法部門的打擊力度不夠(39.7%)。
在鄭林看來,大學生遭遇就業騙局,甚至誤入傳銷組織,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是輕信熟人,另一個原因是學校宣傳教育不夠。“現在學生兼職都沒有一定的保障,我們會在學校里收到各種各樣的兼職傳單,學校和一些網絡招聘平臺的信息過濾機制并不完善,難保其中沒有虛假招聘信息”。
鄭林認為,大學生找工作時應該警覺一些,對于來路不明的招聘信息,就算開出的條件再好,沒有確實保障的情況下還是不能輕信。
如何防止大學生陷入就業騙局?調查中,69.4%的受訪者建議公安機關嚴厲打擊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64.7%的受訪者建議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加強對畢業生的求職教育,58.7%的受訪者希望教育部及時發布防騙警示,50.1%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找工作時提前作好職業規劃,45.0%的受訪者建議畢業生入職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有83.9%的受訪者呼吁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加入專門的“防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