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構思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聯想法
有些事物,孤立去談,易平淡、枯燥,如果展開聯想,由這個事物想到與之相關的另一個事物,在它們的相互聯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發掘事物的本質,這樣不僅可以使議 論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變得活潑而開闊。
除了古今聯想以外,還可進行類似聯想(有相似的特點或本質)、對比聯想(有相反的性質)、因果聯想、連鎖聯想等等。
(二)分類法
看到比較抽象的論題,籠統地談,議論就很難展開。這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將所要討論的事物分一分類。
比如對“友誼”一詞,我們并不陌生,但難以深層論述。這時,我們可將不同類型的友誼分一分類,這樣就可打開思路。
友誼,按不同時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園結義”式的反映封建倫理道德的友誼;“基督——博愛”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友誼;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典范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友誼。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為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誼,為了階級、國家、民族的利益而產生的友誼。
按不同的性質,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奮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來的友誼;在一起吃喝玩樂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來的“友誼”。
按不同的內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時給你幫助,生活遇到煩惱時給你安撫的友誼;在你一帆風順時給你捧場,在你自鳴得意時為你叫好的“友誼”;“患難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誼;“利則相攘(偷竊)、患則相傾(坑害)”的“友誼”;君子之間“淡淡如水”的友誼;小人之間“甘言如飴”的“友誼”……
有了分類,可供議論的內容一下子變得豐富多了。分類,不僅打開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問題的深入。由此看出,分類法是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認識事物的性質,把那些抽象的論題具體化的一種方法。
(三)層遞法
是一種把論題加上其他成分,進行變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如果只就這個概念來談就很容易使議論空泛、不深入。這時候,可以考慮采用“層遞”的方法,縮小議論,使文章層層深入。
層遞法可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增加定語,隨著論題不斷增加定語,文章的思路便不斷向前發展,議論的范圍就不斷集中到更小的范圍之內。比如《談奮斗》這樣一個題目,第一層可以泛談“奮斗”,第二層增加成分,談“青年的奮斗”,第三層繼續增加成分,談“二十世紀中國青年的奮斗”;另外一種方式是擴展論題內容,把一個抽象的論題具體化,從而使文章思路更開闊、論述更全面。比如《論學習》這個題目,就可以先談“學習的目的”,其次談“學習的興趣”;再次談“學習的規律”;最后談“學習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層遞法時,第一種情況不要出現論點轉移,第二種情況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為分論點,不要造成論點不集中的情況。
(四)闡述法
即在論證過程中對論據進行闡明、解釋,把論據中蘊涵的借以證明論點的內容揭示得更鮮明、更充分。可借助于這一方法打開思路。
例如,鄧拓的《不要秘訣的秘訣》中,曾引用南宋人陳善在《捫虱新話》中的一段話來論證讀書不能求助于“秘訣”,而須自己下功夫: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接著作者作了如下闡釋:
用現在的眼光讀這一段文字,也許覺得他的見解很平常。然而,我們要知道,陳善是南宋淳熙年間,即公元十二世紀后半期的人。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人。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就是說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說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這樣,他還反對為讀書而讀書的傾向。他主張讀書要求實際運用,并且要用得靈活,即所謂“透脫”。你看他的這些主張,難道不是一種反教條主義的主張嗎?他的這個主張,過去很少有人注意,因為他的聲名遠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據自己讀書的經驗而提出了這種主張,我想還是值得推薦的。
作者通過對一段文言文的闡釋,借以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我們也可以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觀點進行條分縷析的闡述,以使觀點鮮明、突出。
(五)反彈琵琶法
對于有些似成定論的問題,如果仔細分析一下,你就發現未必恰當。這就需要我們拿出破舊立新的氣魄,推翻傳統的看法,提出新的見解。這種逆向思維出新意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反彈琵琶法”,它可以打破陳舊觀念,使新的觀念出臺。
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名言,似乎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意在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但外因總是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句話是不對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寫出《近墨者未必黑》這樣的文章,來闡明我們的觀點:每個人都應加強自身修養,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過大家在運用反彈琵琶法時,要注意不能刻意地標新立異,而沒有事實根據,那樣就不是思路的創新,而成為嘩眾取寵了。
專家談公務員考試申論命題結構與答題要領
一旦下定決心要報考公務員時,就要首先對公務員的考試科目和形式有一個深刻了解。作為公務員考試的殺手锏,《申論》占有了不可小視的地位。因此,公務員應考者必須給予《申論》足夠的重視。
所謂“申論”,取自孔子的“申而論之”,有申述、申辯、論述、論證之意,也就是對給定的事件、材料、問題、現象、事理等進行分析和說明。申論主要是對應考者的閱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測查。也就是說,申論考試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應試者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為國家選拔出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才。
一、申論考試的命題結構
申論試卷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1.注意事項
(1) 申論考試與傳統作文考試不同,它是對分析駕馭材料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2) 作答時限:閱讀材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 仔細閱讀給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2.給定資料范圍
材料約三四千字,內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對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均有設計,一般都是社會熱點或者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即背景不生僻,具有普遍性。
3.申論要求
(1)用一定的篇幅(大約150字),概括出給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2)用一定的篇幅(大約350字),提出給定材料所反映問題的解決方案。要有條理的說明,要體現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就所給定材料反映的問題,用一定的篇幅(大約1200字),自擬標題進行論述。要求中心明確,論述深刻,有說服力。
本要求每年雖有變化,但大致是一致的。
二、申論考試的能力要求
1.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能力,就是讀者運用本身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順利進行閱讀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記憶能力及其閱讀速度。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讀者需要不斷完成優事實上升到觀點、由具體問題上升到本質屬性,把一堆材料劃分為幾類材料,把分散的事物綜合為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事物,由給定材料內的事物聯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同樣一則材料,角度不同的人,往往會從中獲得不同的信息。有的應考者能看得深些,有的應考者則看的淺些,這樣就可以充分反映出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
2.分析歸納能力
一般來說,分析歸納就是指對材料的提煉加工,其能力就是從思維到具體到思維的抽象。申論考試給出的材料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一般僅僅是半成品,這些材料有些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有些則根本沒有什么規律可言;有些內容反映了質的東西,而有些內容甚至完全是濫竽充數,增加對應考者的迷惑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應考者能夠在眾多材料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體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要完成這個任務,一要分析給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內容和問題、方面和層次;二要分析給定材料的質的方面,即給定材料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在實際應考的過程中,應考者不但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要充分考慮材料所包含的兩極,避免片面化、絕對化。這樣對于后面所提出的方案,尤其是議論部分,都會有基礎性的作用。
3.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方面的能力是申論的主要考察目標。也就是考察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面所說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歸納最終也表現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公務員每天面對的就是許許多多具體的事務,怎樣應對這些事務便反映了公務員的真正能力。這種能力一般分為兩種:一是處理一般事物的能力,一是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當然,在日常生活中這兩方面實際上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4.扎實的文字表達能力
公務員要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警醒書面匯報,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主要表現為:規范、用詞準確、簡明扼要、說理透徹。申論的問題雖然非常靈活,但是對申論語言的要求一般沒有很大的變化。其中間接可以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個要求。由此可見,申論不僅要求應試者具備相當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它還需要應試者表現出深刻地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尤其是較高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其難度顯然大于一般意義上的命題作文。
三、答題要領
一般來說,解這類題目,首先要抓住并確立中心議題,這是整個解答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步驟。應考者在下筆寫之前,大腦里一定有個清晰的主線,也就是中心議題。這樣對從大腦里搜集材料和選擇材料都指明了方向,能夠節約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應考者要根據實體的中心議題來確立論點。由于時間的限制,論點不宜過多,安排也應由主次之分,盡可能得將重要的論點前置,次要的內容放在文章的后面,以免把時間耗費在以以較小的內容上面。再次,論據的選擇。論據的選擇是此類題目中一項非常關鍵的內容。針對性是論據選擇的首要準則或要求。應考者應從說明或證明論點的需要出發,選出那些能夠強化所提論點或對論點進行解釋和論證的材料作為論據,使這些論據能夠有效地為論點服務。而不要將有限的時間耗費到毫無疑義的材料上面。再其次,論證一定要全面,充分。公務員是要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這就要求公務員在考慮問題上比較成熟。中心議題的內涵應該在論點中有完整地體現,同時,表述上要注意邏輯,內容之間不能相互矛盾和沖突。切忌應避免層次不清、語無倫次的現象。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屬理論同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事結合起來,并運用這些理論來對現實事物作出解釋。最后,不要忘記回應主題。這不但證明自己的邏輯清楚,同時還能使全文論點更加突出。
總之,作為公務員第一次報考者,一定要對公務員的考試內容和答題的要領有一個全面地認識,這樣才能避免少走彎路,甚至于不走彎路。